月光博客 » 生活感悟 » 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

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

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,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,中医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、脏腑气血等概念,这些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自然观中,然而,这些理论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,因此不能被视为科学理论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为何中医的理论基础不是科学理论。

一、中医的核心理论

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、气血学说、脏腑学说等,这些理论贯穿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,指导着中医的诊断和治疗。

1. 阴阳学说

阴阳指的是,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,阴类和阳类。例如,白天和夜晚、寒和热、内和外等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。

五行指的是,宇宙万物最基础的五种物质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五行说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纳入这五类的范畴。

阴阳互相依存,互相转化。五行相生相克,相互制约、相互生成。

中医认为阴阳五行理论能够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发生,通过调节阴阳、五行、气血、脏腑等达到恢复身体平衡的目的。比如,若人体的“阳气”不足,可能会表现为寒冷、疲乏等症状;而若“阴气”过多,则可能导致体内湿气积聚、体重增加等问题。

2. 气血学说

气血指的是人体内外的生命能量和动态过程。

气是人体内的生命动力,充满了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。气分为正气(如元气)和邪气(如外感风寒)两种,正气能够保卫人体健康,而邪气则是导致疾病的原因。

血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血液。

中医认为,通过调节气血,能够改善机体的功能,治疗疾病。比如,气血不足可能导致面色苍白、乏力、脉象虚弱等症状。

3. 脏腑学说

脏主要指内脏器官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),腑指的是消化器官(胆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)。

脏腑学说认为,五脏不仅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,还分别与五行理论中的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相对应。例如,肝主疏泄,心主血脉,脾主运化,肺主气,肾主水。六腑负责接收、消化和排泄食物等物质,它们和脏器一起共同作用,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。脏腑之间的协作和相互制约是中医诊疗的关键。

4. 经络学说

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,是运行气血、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,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,起到调节气血、调和阴阳、维护身体平衡的作用。

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,与五脏对应的经脉为阴经,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;与六腑对应的经脉称为阳经,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、躯干。

以上是中医核心理论的简述,下面讲一下科学理论的简述。

二、科学理论的核心特征

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、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,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。

科学理论是指通过严谨的实验、观察、推理以及系统化的验证过程,得出的关于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普遍性解释。它要求能够提出可验证、可重复的假设,且能够通过实验数据或实证研究加以证实或证伪。

卡尔·波普尔认为,科学的本质是“可证伪性”,所有科学理论都有可证伪性,不可证伪的理论不是科学理论。

可证伪性,是指“可以被证明是错的”,科学的理论一般都是“可证伪、且未被证伪”的。例如“特定西药A在治疗特定疾病B时,其有效率超过80%”是可证伪的命题,而“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”则无法通过实验证伪。

然而,中医的核心理论——阴阳五行、气血经络,恰恰缺乏上述科学理论所必须的特征。它们更像是抽象的哲学概念和经验总结,而不是基于实证和实验的科学理论。

三、中医理论的非科学本质

阴阳五行的核心思想更接近哲学思辨和象征性解释,而非可实验验证的科学理论。它们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,且难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。例如,如何定量测量一个人的“阴阳”是否平衡?如何在实验室中证明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?这些都超出了科学范畴,无法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。

中医认为元素是由阴类和阳类组成的,实际上,元素由质子、中子和电子组成。中医认为基本元素为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实际上,宇宙中最多的元素分别是氢、氦、氧、碳、氖、铁、氮、硅、镁、硫等,目前已经发现了118种元素。

中医的阴阳既可指寒热、动静等物理属性,也可指虚实、表里等抽象状态,这种开放性使其能解释任何现象,因此无法证伪。

实际上,阴阳五行的核心思想更接近哲学思辨和象征性解释,而非可实验验证的科学理论。它们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,且难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。

气的具体定义和测量方式非常模糊,无法用现代物理学中的“能量”或“力”来描述,也没有明确的物理单位来量化。气的存在无法通过现有的科学仪器或实验方法直接观察或测量。

血在中医中指的是携带养分和能量的物质,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血液,但血液的流动、成分及其功能在现代医学中有着更加明确的定义和研究。

经络的存在并没有被现代医学证实,解剖学从未发现独立于血管、神经系统的“经络”实体,因此西方主流医学界认为经络是不存在的。

中医的脏腑学说强调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平衡,如肝藏血、心主血脉、脾运化、肺主气、肾主水等,并通过调节这些功能来维持人体的健康。这些概念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,但它们并不符合科学理论的标准,因为它们无法量化、无法用实验验证,也无法明确说明其具体的物理基础。

现代医学的脏腑学说则是基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视角,侧重于每个器官的具体结构与功能。现代医学将脏腑视为具有具体功能的生理器官,现代医学对于器官的理解更具科学性和可量化性,器官的功能通常可以通过实验、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。

可见,中医理论绝大多数都是类似传统哲学范畴的理论,无法通过现代科学的方式进行验证。

此外,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往往基于经验积累,对于草药的药物原理基本一窍不通,无法消除药物的副作用。例如,古代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,但用“清热解毒”解释纯属错误归因。柳树皮的不良反应很明显,会引起恶心、呕吐和耳鸣等不良反应,还会诱发胃溃疡甚至是胃出血,西医则从柳树皮里提取出水杨酸,将水杨酸上的羟基,与乙酸酐反应,形成乙酰化的水杨酸,即乙酰水杨酸:阿司匹林,阿司匹林对胃部的刺激大幅降低,很容易被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,成为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。

四、结论

中医的这些理论大多源于古代哲学和经验总结,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象征性,而缺乏可验证性、可量化性和普遍适用性,这些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生物学、化学、物理学等学科体系有着明显的不同,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性和经验性的认识,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看法,这些理论缺乏现代科学的验证,并不是科学理论。

中医理论的真正定位应该仅限于文化、历史和哲学范畴,部分中医药疗法可纳入经验医学领域,但需剥离玄学解释。

​一直以来,如何科学、有效的评价中药的疗效,中药是否应当以双盲临床对照试验的方式来证明疗效,是医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。事实上,越来越多的中药也在进行随机、双盲、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,中药这种适应时代变化的行为都是有正面意义的。

总而言之,只有承认中医理论基础的非科学性,才能避免其沦为反智主义的温床,并为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开辟理性道路。只有区分出中医的文化价值、实践价值和科学验证的边界,才能探索中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路径。

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

顶一下 ▲()   踩一下 ▼()

相关文章

  1. 1
    zhguoq   说道:
    生命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验证不是在人为构造的实验室,而是真实的生活中进行验证,这同样需要精心的观察和对比验证。

    说到中医话题,确实比较沉重,争论也纷纷。

    我比较长时间的观察体验中医,未得其奥,一言难尽。

    相信楼主也体验过中医。

    转帖:有一个黑匣子,里面是什么,非常复杂,难以明了,它有点像控制理论里面的被控对象,你输入一些东西,它会输出一些东西。于是人们不断的输入输出,总结规律,建立假设,推导理论模型。在理论模型下,当预判的输入输出和黑匣子的输入输出吻合的很好时,人们宣称,这个黑匣子里面的东东大概就是这个理论模型的样子了,它遵循的规律就是这个模型所蕴含的规律。
    生命有机体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无机体,在现实迫切需求下,中医走了一条捷径,不“砸破”黑匣子,而是“输入输出”,观察实践,通过假设构建理论,以之治病救人,“在知识占总量极低的情况下,这种研究路向是最优的”(或者,就生命有机体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无机体而言,这种研究方法是最佳的);
    建立在解剖学、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西方医学,采取了对黑匣子进行破解的方式,其终极目标是想彻底了解生命体的科学奥秘(不否定这条路的价值,但是在知识占总量极低的情况之下,没有彻底了解生命体的科学奥秘之前,西医对人体疾病所实施的一些治疗方式,我个人觉得还是敬而远之的好;另外,我认为西医这条路到最后即使走通了,还是得回到中医的这个假设体系、理论体系中来)。

    这个帖子的三楼、四楼被百度删掉了,我也没有保存下
    看倪萍对北大医学生的采访,西医可能也就对30%的疾病有一些把握,对慢性病似乎无解。
    支持(4反对(1回复
  1. 2
    不灭英杰   说道:
    窥一斑而知全豹,见一叶而知深秋。三季人而已,不过尔耳。
    支持(2反对(0回复
  1. 3
    keeperX   说道:
    中医需要被科学化,有可能被科学化,虽然可能性很低。
    我觉得中医中的一些东西可以对应系统研究中的“模式”,量化模式研究全部是统计和概率,难度大,而且需要大量实验和数据统计。不过社会学研究中类似情况也不少,没数据,都是insight。
    1. 无不言   说道:
      早该淘汰的理论。中国人总是向后看,在垃圾堆里找精华,西方总是往前看,所以诞生出无数的基础科学理论和先进的科技产品。
      支持(5反对(6回复
    支持(1反对(0回复
  1. 4
    名称   说道:
    32个人反对真没绷住
    支持(1反对(1回复
  1. 5
    无不言   说道:
    废医验药,这个应该是对待中医药的态度。
    支持(2反对(2回复

发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