狭长的岛国日本矿产资源贫乏,最稀缺的是石油,90%以上的需求量依靠从美国和东南亚的荷属东印度公司进口。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的时候,石油紧缺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,这一时期为日本的暗谷时代。因此,日本做梦都想从俄国手里抢来的满洲榨取石油,“文装武备”的满铁秉承天皇内阁的旨意,竭力在东北进行石油资源调查。然而,东北的地域太辽阔,大范围的山川地貌都是原始状态的处女地,地质学意义上的研究一片空白。
富饶辽阔的东北,最先遭受日本的侵略,沦陷时间最长,被奴役了整整14年。在那段暗无天日、生灵涂炭的苦难岁月,所有的生态资源和已发现的矿藏都被残酷掠夺,唯独石油躲过一劫得以幸免。日本当时为什么没有在东北钻探出石油?
根据旅日学者徐静波的回忆,当时日本人打的其中一口井,离后来喷油的“松基三井”只有2公里远——当时日本人打的井深度是1000米,而“松基三井”是打到1300米深时喷油的。就差300米。而根据黑龙江省安达市档案局局长、安达市志办主任李生的回忆,大庆油田的主力产油区有一口井叫“萨一井”,这口井当年下钻到680米的时候就遇到了油层。而这口井与当年日本人打的井距离更近——相距仅1公里。如果当时日本人把打井的方位再多挪一公里,或者多打几口井,那么就很有可能率先发现大庆油田。
日本人当初之所以没发现大庆油田,就是所谓的“运气太差”。
对于二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而言,可谓苦石油久矣。日本二战时是轴心国核心国家,飞机、坦克能跑全靠石油,为了让庞大的战争机器维持运转,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但受限于本土的地质条件,日本37.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几乎滴油不产。
其石油来源只有四个途径:
第一,从美国进口,这个渠道占到了日本全部石油消费总量的80%;
第二,从当时的荷属东印度进口,这个渠道大概占到了日本全部石油消费总量的10%;
第三,从萨哈林岛(库页岛)南部的萨哈林油田生产,产量大概占到了日本石油消耗量的8%;
第四,从占领的中国抚顺油页岩等资源中人工制油,但产量非常小。发动战争的命脉—石油,一直被捏在美国人手里,日本自然如鲠在喉,开始在整个东南亚遍寻石油资源。
日本在1941年即发动了太平洋战争,开战的原因之一,就是美国等国家联合起来断了日本的石油。
当时,日本陷入战争泥沼无法自拔,资源消耗巨大。加上美、法、荷等国家对日本石油的禁运,使石油成为遏制日本的致命因素。
于是日本决定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,和美国彻底撕破脸,并开始攻打盛产石油的东南亚。
如果日本运气好发现了大庆油田,由于获得了大量石油,就不会再偷袭美国,美国也就不会参战,日本在战场上则和国共和平共处,长期下去,东北肯定就彻底丢了。